举世震惊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没有途经江苏,但是,在充满传奇色彩的红军队伍中,许多红军指战员,有的是江苏籍,有的后来牺牲在江苏的土地上,有的长期工作、生活、战斗在江苏并担任过党政军各级领导职务。他们中,有革命领袖、有开国元勋、有将帅英烈,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诞生于江苏】
周恩来 诞生于淮安,长征开始时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还是拥有决定权的最高“三人团”成员之一。他以其在党内、军内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为长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遵义会议的召开,特别是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费尽心力、立下大功。长征后期,他坚持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分裂行径,维护团结,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位世纪伟人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高超领导艺术、组织才干、坚强毅力、宽阔胸怀、崇高品德,赢得了全党全军的爱戴,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张闻天 是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区)人,曾用名洛甫。长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在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由于当时他在党内具有的崇高威望和理论造诣,被一致推举为党内总负责,与毛泽东等一同实现了党的历史转折。他温文尔雅、作风民主,被毛泽东称为“开明君主”。晚年,他在江苏无锡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
陈 云 陈云的故乡青浦,当年属江苏。长征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遵义警备司令部政委。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他受命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去苏联,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报告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和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向西北转移及遵义会议的有关情况。生前,他最爱听苏州评弹。
秦邦宪 1907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又名博古。1931年4月,年仅24岁的他出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共中央负责人,直至1935年1月。由于犯下了左倾路线错误,遵义会议后调离中央最高领导岗位,主要从事宣传理论工作。不幸的是,1946年4月8日和王若飞、叶挺、邓发等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被称为“四八烈士”。
陆定一 出生于无锡名门,毕业于上海交大,长征前与即将分娩的妻子匆匆告别,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的身份,扛着一根梭标踏上了漫漫征程。“红军万里长征”一词,最早即见于他以朱德名义起草的红国布告之中,他笔下描述红军长征的纪实散文《老山界》,至今仍收录在中学课本中,成为20世纪的散文经典。他后来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长达22年。
【浴血于江苏】
刘少奇 长征中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和红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皖南事变后,他化名“胡服”来到苏北,担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分会书记,与陈毅一同指挥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为开辟和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江淮大地,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邓小平 长征前任红军总政治部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这个长征中“跟着走”的小个子,解放战争中担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与老搭档刘伯承和陈毅、粟裕、谭震林一同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国民党总统府的门楼上。
黄克诚 长征中率部担任前卫,参加突破汀江封锁线以及攻占娄山关和遵义城的战斗。抗日战争中,他率部南下,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是苏北军民敬爱的“黄师长”。他领导修整的“宋公堤”,至今还屹立在海边,为民造福。
张云逸、罗炳辉、张爱萍、李克农、洪学智、韦国清和赖传珠等从长征队伍中走出来的我党精英,后来成为新四军的高级将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重建军部,他们在江淮大地率部与日本侵略者喋血鏖战,迭挫强敌。
其他曾在江苏征战过的著名的红军将领还有王必成、陶勇、刘先胜、刘飞、吴信泉、李雪三、韩振纪、钟伟、张天云、张池明、田维扬;覃健、康志强、彭明治、肖望东、孔石泉、饶子健、郭金林、陈庆先、廖汉生、杜平、赖毅以及王集成、王东保、王良太、叶建明、叶道友、冯志汀、伍瑞卿、苏焕青、刘锦平、周志刚、周纯麟、郑友生、郑国、胡大荣、黄忠诚、胡炳、常玉清,等等。
【长眠于江苏】
袁国平 长征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八军政委、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的我军卓越政治工作领导者、宣传家、不幸壮烈牺牲于皖南事变中,他与妻子和战友项英、周子昆的墓一同安放在南京雨花台。
彭雪枫 长征时任红五师师长、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指挥部队屡为前卫,战绩卓著,荣获红军奖章。不幸的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于疆场。他的墓地在洪泽湖畔,长年受人凭吊。
周子昆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1937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 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3月13日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牺牲在江苏土地上的著名红军英雄还有:连云港小沙东之战,木船斗敌舰、血洒海天的红一军团四师参谋长、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和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师长、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长征中六次负伤、最终倒在江阴反顽战场的红十八师师长吴焜;长征时任红军连长、时任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牺牲在武进礼嘉桥的胡发坚;长征时任红军团长、抗战时牺牲在兴化唐子镇战斗的严昌荣;牺牲在涟水保卫战中的红四方面军团长、华中野战军十纵司令员谢祥军;牺牲在单家港反“扫荡”之战的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牺牲在盱眙龙五山抗日战场的红三十九师师长、新四军四支队七团政委徐世奎;与敌遭遇后不幸在江宁秦淮河沉船的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新四军苏南行政委员会书记、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邓振询;以及牺牲在六合四合墩、东五庙反“扫荡”战斗的漆承宏和牺牲在六合蚂蚁山战斗的郑行郯,等等。
【任职于江苏】
刘伯承 长征开始后由红五军团调回中央军委,恢复红军总参谋长职务兼红军军委纵队司令员。他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任红军先遣司令,率部为全军开路,屡建奇功,被称为“常胜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南京第一任市委书记兼市长、军管会主任,后又担任南京军事学院经理兼政委。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今天的南京军区院内,他的塑像矗立在南京长江畔的市民广场,永远为南京人民所瞻仰怀念。
唐 亮 长征时任红三军团二师政治部副主任 、主任,抗战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后曾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
陈士榘 长征时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解放战争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司令员,解放后曾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许世友 长征时任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司令员,解放后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江苏省革委会主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
张 震 长征时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参谋长、红一军团四师参谋;抗战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后曾任南京军事学院经理等职。
聂凤智 长征时任团长、团政治委员;渡江战役中,他十多次派侦察兵过江,上演“渡江侦察记”,并亲率第20军,首先突破长江天险占领南京。解放后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向守志 长征时历任红九军七十六团战士、班长、副排长;解放后曾任二炮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经过长征后,各个时期在江苏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还有:李维汉、刘晓、陈光、刘炎、刘瑞龙、李一氓、朱辉等。